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去读读小说网 > 其他类型 > 重生六零:女配她拒绝当垫脚石全局

重生六零:女配她拒绝当垫脚石全局

月藏云那里 著

其他类型连载

后来离婚时才知道,他当时好几年没见过家人,原本是要年底回家看望父母的,但因为和她结婚把假期给用了。这次她没有拉着沈岳不让他走,而是选择相信他,让他回部队再打申请,年底回家探亲的时候两人再领证。这样时间没有浪费,年底的探亲假她就趁机让沈岳带她回来。沈岳当时听到她的话后,脸色有所缓和。中午吃饭的时候,沈母也是做了好多菜。“来,红烧肉多吃点。”沈母拿着公筷给顾盼盼挟了过去。!“妈,够了够了。”顾盼盼忙说。徐静安眼看着沈岳挟菜的手停顿了一下。“那行,想吃什么就自己挟,别不好意思。”沈母说了句客气话后就没再管,而是慌着喂孙子吃蛋羹,不然该凉了。吃过午饭,徐静安接过孩子回房间,哄孩子睡午觉。沈和帮着沈母收拾好,也跟在徐静安身后回屋。“你们是什么...

主角:郭小米徐静安   更新:2025-03-26 14:46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郭小米徐静安的其他类型小说《重生六零:女配她拒绝当垫脚石全局》,由网络作家“月藏云那里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后来离婚时才知道,他当时好几年没见过家人,原本是要年底回家看望父母的,但因为和她结婚把假期给用了。这次她没有拉着沈岳不让他走,而是选择相信他,让他回部队再打申请,年底回家探亲的时候两人再领证。这样时间没有浪费,年底的探亲假她就趁机让沈岳带她回来。沈岳当时听到她的话后,脸色有所缓和。中午吃饭的时候,沈母也是做了好多菜。“来,红烧肉多吃点。”沈母拿着公筷给顾盼盼挟了过去。!“妈,够了够了。”顾盼盼忙说。徐静安眼看着沈岳挟菜的手停顿了一下。“那行,想吃什么就自己挟,别不好意思。”沈母说了句客气话后就没再管,而是慌着喂孙子吃蛋羹,不然该凉了。吃过午饭,徐静安接过孩子回房间,哄孩子睡午觉。沈和帮着沈母收拾好,也跟在徐静安身后回屋。“你们是什么...

《重生六零:女配她拒绝当垫脚石全局》精彩片段


后来离婚时才知道,他当时好几年没见过家人,原本是要年底回家看望父母的,但因为和她结婚把假期给用了。这次她没有拉着沈岳不让他走,而是选择相信他,让他回部队再打申请,年底回家探亲的时候两人再领证。

这样时间没有浪费,年底的探亲假她就趁机让沈岳带她回来。沈岳当时听到她的话后,脸色有所缓和。

中午吃饭的时候,沈母也是做了好多菜。

“来,红烧肉多吃点。”沈母拿着公筷给顾盼盼挟了过去。!

“妈,够了够了。”顾盼盼忙说。

徐静安眼看着沈岳挟菜的手停顿了一下。

“那行,想吃什么就自己挟,别不好意思。”沈母说了句客气话后就没再管,而是慌着喂孙子吃蛋羹,不然该凉了。

吃过午饭,徐静安接过孩子回房间,哄孩子睡午觉。沈和帮着沈母收拾好,也跟在徐静安身后回屋。

“你们是什么打算啊?”沈父问道。

顾盼盼扭脸期盼的看着沈岳。

沈岳放下手里的茶缸,抬眼和沈父说:“爸不用忙,时间有限我们明天就走,还要去领证呢。”领结婚证要去女方的户口所在地。

“妈,沈岳那里不能随军,你看你的工作能不能给我接?”顾盼盼的话让沈母愣了一下,下意识的望向沈岳。

沈岳的脸都黑了,:“妈已经退休了。”

“退了?什么时候退的?”顾盼盼吃惊的问沈母。

记忆里上辈子沈母是过完年正月十五退的,要不然她也不能一见面就问。这辈子怎么提前了?

沈母的脸色也不好。

退休人员每个月都有退休金。如果让家属接班的话,那就相当于顶职,就不再有退休金了,而且两人的户口关系也要转换。

也就是说顾盼盼成了城市户口,沈母反而就变成了农村户口。那沈母所有的票据、粮油供应都没有了。

凡是能接父母班的,那绝对是这个家庭里最受父母宠爱的。接班可不是开玩笑的!

一个才见面的儿媳妇,更何况是通过算计儿子嫁进来的人,怎么能讨得婆婆喜欢?

沈母原本看在沈岳面子上,耐着性子对大儿媳妇的客气消失不见了。

更何况她看的出来,大儿子什么都不知道。这个女人心思太多,太能算计了!

“早退了,一年多了。”沈母心里对顾盼盼更是看不上眼了,也懒得勉强自己,再去招呼对方了,斜着眼睛看向沈岳。

沈岳看着沈母的眼神,站起身:“妈,我们出去转转。”

“那行,家里闷,你们年轻人都待不住,我就不留了。”沈母马上接话道,“老大,带着你媳妇出去转转。好不容易来一趟,看看咱们这里的人民公园、沁河,爬爬太黄山。”

沈岳点头,人少还不花钱挺好。转身拉着顾盼盼出了家门,势必要把沈母说的地方都走一遍。

徐静安在房间听到沈母的话“噗嗤”一声笑了出来。沈和捏着媳妇的鼻子,:“笑什么?多动动还不好?累了说话就少了!”

顾盼盼被沈岳溜着转了一下午。期间顾盼盼不是没找话题,但沈岳一句话也不回。

天黑之后,沈岳直接把顾盼盼送回招待所。“早点休息,明天再来接你出去。”说完就走了。

顾盼盼累的说不出一句话,踉跄着回到房间。走了一下午,腿疼地抬不起来,脚底就像着了火,碰都不能碰一下。

晚上沈家人热热闹闹的一起吃了团圆饭。谁都没再提顾盼盼一句。


徐静安到家,趁着没人把空间里的床、箱子、柜子等都摆好,被子褥子铺好,随手要用的东西和不常用的都归置好。

都说吾心安处即是家,对徐静安来说空间就是她的心灵归处。

躺在床上,闭上眼一会儿就陷入沉睡中。

转过年来就是65年。

很快就到了徐静萍结婚的日子。

当天,徐静萍穿着一身新衣裳,端着新买的脸盆,盆里放着两条新毛巾和一套新衣服。身边的亲朋好友、邻居同事都对她说着祝福的话语,孩子们也笑闹着跑来跑去。

装着旧衣的包袱和旧被褥也被帮着拿走了。在一片喧闹声中,徐静萍被簇拥着走出家门。

往婆家走的路上,徐静萍几次都想回头。她老觉得自己有什么东西落在娘家了,可是心里又明白娘家现在的东西都和自己无关。

耳边不时的传来欢呼声,徐静萍攥紧兜里仅有的10块钱,带着一肚子的不甘和心气儿走向她未来的战场。

徐静萍一出门,徐静安就感到空间一阵晃动。她知道自己猜对了:只要自己改变书中关于自己的事,就能得到奖励。简单来说就是要过的好!

晚上,徐静安迫不及待的进入空间。空间大小没变,就是里面隔出了一个10平米大小的卫生间。

里面不仅有马桶、淋浴、浴缸、洗漱台、洗衣机这些基础设施,连卫生纸、卫生巾、毛巾、浴巾、洗漱用品都有。

打开水龙头,直接流出了温热的水。那还等什么?

洗了整整2个小时,出来后徐静安觉得整个人都变得轻松了。

躺在床上舒服的呼了口气。

徐建萍不在,趁着现在房间里就她一个人住,进空间拿出当初买的布,用缝纫机做了几身衣服。从里到外都是新的,可惜现在还不能直接穿出去。

徐静安拿出当初买的新棉衣穿上。外面再套上旧的罩衣裤子。这会儿她才在冬天里体会到温暖。

……

徐建国结婚前,房子收拾好了,家具也一一摆放好,新床也铺上了新做的褥子床单。

老四徐建设盯着这些东西,再看着老大那张洋洋得意的脸,气的直哼哼。

徐静安也正式开始在客厅睡觉。

老大结婚前一天晚上,徐静安走进徐父徐母的房间。

“老三,有什么事吗?”徐父徐母很是惊讶。毕竟徐静安在家里是个透明人,干的多,说的少。

“爸、妈,我大哥马上要结婚了。可是婚后,我做妹子的再帮着给洗衣服,不太合适。”

徐母这时也反应过来了:“对,对,对,我也是忙昏头了”。

想着到时候人来人往的看到之后,闲言碎语的样子,徐母就发懵。

徐父接话道:“老大结婚就是成家过日子,他们两口子的事,你一个姑娘也不好管。”

“好嘞,爸妈,你们也早点休息。”徐静安出来后脚步都轻快不少,少洗好几个人的衣裳能不高兴吗?

徐建国结婚当天,徐静安的空间又升级了。

这次隔出了一个30平米的厨房。

里面的整体橱柜锃光瓦亮,储藏柜,天然气灶,各种型号用途的锅碗瓢盆,案板大小不等都有好几个,刀具也有好几把。蒸箱、冰箱、洗碗机……日常用的这里都有。

一张餐桌配4把椅子,这是实现吃饭自由了!

……

66年2月

从女主嫁进徐家,就和徐母这个当家人开始了婆媳大战。女主把持着徐建国,行事说话是软刀子——刀刀见血。徐母这个婆婆是以势压人——一力破万法。

徐建国每每看着自己老娘和媳妇斗法,都不知道如何是好。逼得急了,就双手抱头,蹲下去,唉声叹气。

老四徐建设每次看到,对老大都冷笑连连。过后又去安慰徐母,当个贴心的小儿子。现在明显徐父徐母的心渐渐往小儿子身上偏了。

在这样家庭环境中,徐静安却觉得这一年来日子过得比以前轻松,毕竟家务都有人分摊了。

她现在有些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爱挑事的小姑子和大姑姐。毕竟只要有主要矛盾一直顶在前面,其他的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。


浓密的头发,黑亮的眼睛,红红的皮肤,谁见了都得夸一句孩子长的好。

沈母看着这个随着父母优点长的孙女,笑得眼睛都眯住了。

孙子孙女都有了,她能不高兴吗?

徐静安靠在床上正喝着红糖鸡蛋小米粥,沈和进来了。

“怎么样?小车弄好没有?”徐静安忙问。

“我问过王刚,他说做好了。让明天去把车推回来。”沈和回道。王刚也有工作,小车是抽时间做的,用了半个多月呢。

徐静安上班以后为了方便喂奶,还得要沈母带着两个孩子回到钢厂那块儿的房子住。

可到时候用自行车一下带着沈母和两个孩子就不方便了。跟沈和商量,找人用木头打一架1*1*0.5米的车厢。车顶是活的,下雨的时候再安上。到时候,徐静安骑着自行车拉着小车就能走,还安全。

沈和听到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。他们邻居的王刚就有木匠手艺。

第二天沈和拿了1斤五花肉,就找了过去。

小车推回来后,一家人围着看了半天。小车是用旧家具改的,下面车轮是两个半旧的自行车轮子。木头小车看起来不好看,但表面打磨的很光滑。壮壮看了新奇的不行,放到上面玩的不下来,吃饭都是在车里。

街坊邻居看到后,都觉得不错,王刚的订单都接了5,6个。

出了月子沈和不忙的时候一般他送,最近单位有任务就只能靠徐静安自己了。

徐静安依旧骑着自行车带着沈母和孩子出发了。一路上引得好多人都注目。壮壮扒着车边往外看,豆豆在沈母怀里睡觉。

徐静安正低头使劲登车,就听儿子喊:“妈妈,妈妈快看!”

徐静安顺着儿子指的方向抬头看过去,迎面过来一驾牛车,赶车的大爷和她正好对上眼。大爷新奇的看着登车的徐静安,没想到在城里还能看到同行。

两人错身的时候,大爷拿着牛鞭轻轻摔了一下牛,嘴里喊了声“驾”。壮壮看到后马上拍着车框喊到“驾!驾!”徐静安脚下一滑,蹬空了。

周围的人看到后,都忍不住笑了。沈母赶紧把孙子拉下来坐好。

……

71年1月初

豆豆已经过了百天,徐静安按照惯例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看看身体恢复的怎么样。检查结果不出意外的话,两人晚上就要恢复性生活。

可三年连生两胎,她现在必须要注意避孕并调养身体了。

从医院出来,她兜里揣着两只避孕套。别看少!

55年,我国才建立起第一家避孕套厂子,很快迎来了官方吐槽“太厚、太脆,一用即破,使人非常担心……”

65年实现了套套的全机械化生产,但那时候国内大部分橡胶还得用在国防军工上,套套必须为国防安全让路。

安全套,当时叫“保险套”,很厚,每次使用后洗净擦上滑石粉保存,可以反复使用。

徐静安害怕避孕套不小心掉出来,到时候被人看到不好收场。干脆又把它收到空间里,这样保险。

徐静安刚从医院出来没多久,就听到有人喊“穿上“”快点穿上”,手里举着一件旗袍。

一群胳膊上带着袖标的人围在一起不停的喊着,周围看到的人好多都跑过去凑热闹,人越聚越多。

“不穿,给她扒了。”

“扒光了再给她穿上!”

就听一阵哭喊,过了一会儿围着的人散开。人群中间,一个满脸淤青的中年妇女低着头,脖子上挂着牌子,不停地被推搡着往前走。


一路上火车晃晃荡荡的,出了火车站再坐公交车回到学校。老师才让同学们各自回家。

徐静安偷偷看了下时间4点10分。赵晓芳一下午一直心不在焉,时不时的注意着大门口。

徐静安他们一进校门口,她就知道了。

赵晓芳赶忙向班主任老师请了病假。然后悄悄地跟着徐静安去了钢厂。找到郭厂长拿到录取名单,《财务室招工名单》上——徐静安的名字赫然在列。

赵晓芳这才真正放下心来。

两人把工作的事情弄好,赵晓芳又一再的谢过郭厂长才出来。

明天《招工告示》上,录取的名字就换成了赵晓芳。跟徐静安没有半点关系。

“叮——”脑海里响了一声,紧接着空间变大了,变成了10米*10米*3米。

果然徐静安猜的没错:只要改变了书中与自己有关的事,就会有奖励。

徐静安把赵晓芳递过来的毕业证放入书包再偷渡到空间。然后跟着赵晓芳来到她家附近。

“静安,你看我家就在二楼楼口。”赵晓芳指着,紧挨着西墙第一排的那栋家属楼。

“今晚7点,钢厂里放电影。到时候,楼里九成的人都会去。”

“我会跟他们说,要等同学晚点再去。你7点多的时候,直接来搬东西。”

徐静安点了点头:“行,我记住了。现在我先回家,吃了饭再来。”

赵晓芳看着徐静安离开后,也脚步轻松的往家走去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徐静安一进家属院就有人打招呼。

“静安回来了?”

“考得怎样?”

“省城跟咱们有什么不一样的?”

“那里好玩吗?”

……

徐静安一路嘴就没停过:“婶子”,“大娘”,“嫂子”的回应着。

这个年代没有隐私,但凡哪家有点什么事。一会儿的功夫,就会传得哪儿都是。

徐静安回到家,徐母也是刚进家门。她拿着徐静安买回来的东西,高兴的不得了。

颜色漂亮的花布,图案明显跟本市百货商场的不同。

还有这里不方便购买的点心,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,一看就知道不是本地买的!

徐母好高兴,这下不就有面了吗?

徐静安接过厨房的活,赶快做饭。她还没忙活完,徐母不断的催促,要她把买东西开的票据和剩下的钱交还回去。

吃饭的时候,徐建国和徐静萍两人明显心情不错。看来,这次从省城买回来的东西,很是符合两人的心意。

“听我同学说:钢厂今天7点放电影。”徐静安吃了口咸菜,“要看的话要早点去。”

“我去,我去!”

话音刚落,老四徐建设就马上接话,然后端起大海碗大口大口喝粥。

家里的其余人也都加快速度,看样子是都想去。也是,现在没有什么娱乐活动,一场电影放了又放,就这也很难经常看。

不到7点,家里人都出去了。只听外面你喊我,我喊你的,成群结队的往钢厂方向走去。

徐静安照例留下来收拾家务。

估摸着时间到了7点多钟,徐静安也把门锁上。随后慢慢悠悠地朝赵晓芳家走去。

到了大门口,赵晓芳已经等在那里。

她诧异的问:“就你自己来?”东西不少,重量也不轻。有好多家具还有一台缝纫机。

一个女同学得搬到什么时候?动静太大,到时候弄的人尽皆知。

虽然她赵晓芳不怕,可好说不好听,再传出什么来,让她不好收场。

徐静安马上回了一句:“还有人,他们在后面,一起走怕人太多让人看见。”

赵晓芳提着的心才有了安慰,没那么紧张了。

两人一进家,赵晓芳立马就关上大门。从脖子里拽出一把钥匙,打开嫁妆房的门锁。

开门的时候,徐静安还看到有不少灰尘从门框上落下来。

屋子本身就不大,东西又多,挨挨挤挤一个摞一个,都贴着房顶,感觉这个屋子都满了。

“你们先搬着,我得去后妈她们跟前露下脸,不然她非杀回来不可。”

徐静安:“行,你快点回来,我这里也快。”

赵晓芳从出去到返回来用了一个多小时,头上都冒汗了。

徐静安也早把东西装到空间了。里面放着箱床1.8*2米一张,4扇门的大衣柜一个,4个大樟木箱子,一个梳妆台,一个脸盆架子,一张八仙桌,椅子5张,书桌一张,高凳子一张,矮点的小凳子6个。缝纫机连包装都还在上面。

衣柜,箱子还有箱床里面装满了东西:大到4条八斤重厚的棉被,2条五斤重的棉被,2条四斤重的褥子。2条粉色毛巾被,床单2条,蚊帐一顶,棉布各种花色颜色十几种,装粮食和咸菜的大大小小5个缸和坛子,一个套一个;小到日常用品,做饭用的的大铁锅、蒸锅,炒菜锅,菜刀2个,坐水壶,10个碗、大小不同的盘子,2个暖壶,喝水用的军用水壶,红糖2罐……冯春草把能想到,能买到的都给女儿准备好了。

徐静安还发现坛子里竟然还装着一个小木匣子。木匣分为上下两层:第一层是一对水头极好的紫色飘花翡翠镯;第二层是一对玻璃种帝王绿的手镯。她把两对镯子拿出来敲了一下,声音清脆动听。

坐水壶里有两对用红布包着的金手镯。

徐静安心里由一开始的震惊和兴奋,到现在的酸涩,说不上来的难受。“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,再来找我。”

赵晓芳没说别的,抱着徐静安呜咽的说:“谢谢你,静安。”

徐静安安慰地拍了拍对方的后背:“我想我们现在已经是朋友了,不是吗?”

“对,我们是朋友。”赵晓芳抹着眼泪,肯定的说道。

等户口和工作的一切手续都搞定,再搬过去也不迟。省的打草惊蛇,让她们有了防范!

到时候,她赵晓芳办个存折,每月工资存起来,随身带着。到时候吃家里的,住家里的,多好!

过段时间,后妈知道算计了半天,却竹篮打水一场空。等她知道的真相时,她的表情一定很精彩。

赵晓芳一想到后妈的那张脸,就感觉通体舒泰的不得了。

徐静安走后,赵晓芳把房间打扫干净。屋子里就剩下一辆自行车和一块儿手表了。赵晓芳又把门锁上转身出去找楼下邻居罗奶奶。

记得罗奶奶家有2套房,祖孙三人中孙女还没有找到工作,问问情况。

徐静安走出钢厂筒子楼,就加快脚步往家赶。

她还要趁现在家里没人,好好琢磨一下怎么能更好的利用空间。能不能分成不同房间,到时候做个厨房,卧室之类的。


之后几天,徐母带着老大徐建国去许家提亲,结果对方狮子大开口。

两家对彩礼具体数目,进行你来我往的交锋。

这一个月里,徐母气的心口疼,几次要放弃。

可徐建国非卿不娶,最后徐母还是退了一步。

刚到手还没暖热的缝纫机票,外加150块钱,50斤粮票。

就这还是许多多私下里答应,婚后2年每月给娘家两块钱。

徐母一回家就躺在床上起不来了。缓了两天,才去上的班。

由于谈彩礼用的时间太长,只能把婚期订到了65年2月17号,正月十六,比徐静萍晚了近一个月。

“铃——铃——铃”

下午放学铃声响起,学生们开始背着书包陆陆续续往外走。

这时从教室外面急匆匆走进来几个个子高高的男生。

“阳子,快走,金子找人和3中的人要打篮球对抗赛。”

“咱们快点去,晚了可就赶不上了!”

“我草——,今天我值日!”徐静安的同桌张向阳急得大喊。

“阳子,你关键时候可不能掉链子!咱们没你可不行。”

“同桌,你也看见了,江湖救急。今天你替我值日,明儿我替你。”张向阳冲徐静安拱手抱拳。

“行,明天你可别忘了。我正好上午有事晚来,轮到我擦黑板了。”

“放心吧,忘不了。”

因为值日的原因,徐静安成了班里最后一个走的学生。

正要关门,“静安,你先别走”班主任唐老师叫住准备回家的徐静安。

“唐老师,有什么事吗?”看着唐老师一头的汗。

“是这样,刚得到通知,后天有个省城的数学比赛,你参加吗?”缓了缓气接着说,“到时有老师带队,就是吃住的费用自己出。”

“老师,我参加。”徐静安马上回答,她等的就是这个时候。

“行,那你回去准备下要用的东西。时间比较紧,下午2点就坐车走。”

“记得把介绍信开好了,到时住宿要用。因为后天早上8点考试,当天去肯定来不及。”

“我记住了老师,那我明天上午就不过来了。”

“行,在家把东西收拾好,别落下什么”唐老师点头同意。

从教学楼出来想去趟厕所再回家。刚走到厕所门口,就听到里面有人说话。

“杜鹃,明天你是不是也去参加钢厂内部子弟的招工考试?”

“对,我听我小姨说了,到时咱们一块去。”

徐静安听到里面的人要出来,赶紧躲到一旁。

等人走远后才出来。

看来这就是原主得到消息的来源之处。上了趟厕所赶紧往家走,天都快黑了。

一进门,就看到徐母徐父和老四都在家。老大、老二不在,不用问,肯定跟对象在一块儿。

“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?”徐母一进家门冷锅冷的。说实在的,晚饭自从老三接手,她好久没有一下班就干这个。

“忘了告诉妈,今天我值日,”徐静安赶快洗手,去帮忙。

“妈,今天班主任说,让我去省城参加数学比赛。”

“那么远?”徐母皱着眉。

徐静安明白,徐母是怕花钱。

“老师说了,明天下午去,后天下午回来。所有吃住的费用学校都管。”

徐母没说话。

“再说,我大哥和大姐不是要结婚嘛。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去省城百货看看。买些咱们这儿没有的,到时候也有面儿啊,还不用掏路费。”

“行,去吧。”徐母听到这儿马上点头。

“我给你拿户口本,去把介绍信开了。今天正好是街道主任值班!”徐母利索的打开衣柜,把户口本给了徐静安。

徐母不得不承认:老三虽然长相不如老二,但是脑子好使,会读书。最重要的是会过日子这点随她。


刚上锅,就听到敲门声。打开门一看沈和就站在门口。看着沈和冻的通红的脸和耳朵,目光不由得变软了。

沈和心里明白,这苦肉计算是用对了。

冬天,天色暗的早。沈和没有多待,两人开着大门在院子里说了几句话,拿了些刚蒸的包子和豆包就走了。

徐静安一出门,就看到沈和那辆八成新的黑色二八大杠自行车靠在墙边。

据说这车的结实程度那是“人毁车还在”!

车架子大,前面的横梁又高,个子低,腿短的人骑的时候跨梁都费劲。

学的时候得摔上无数个跟头,个子低的人别说脚尖点不到地面,有的连脚蹬都都够不着。

送沈和出胡同的时候,迎面而来的寒风吹的徐静安更是缩着脖子。

转眼到了15号结婚那天,正赶上厂里开思想报告会。全厂的工人坐的笔直,没一个敢说悄悄话地。所以两人原本说好了,结婚就趁中午吃饭这一会。

谁知开完会,厂里给工人每人发了2斤国光苹果,3斤本地苹果和当地W县产的5斤雪花梨。拿到福利后,全厂职工都喜气洋洋。

所以沈和接徐静安回去的时候,两人骑着自行车,穿着绿军装,胸前戴着大红花,车把上左右两边各系着5斤苹果和梨。

冷风不停的往脖颈和袖口里灌冷风,脸颊更是冻的出了两坨高原红,手要是不小心碰到自行车,感觉心都冻的生疼。

让你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是透心凉!

这一路引得行人纷纷羡慕的注视着他们。

到了沈家,一进门,还没打趣小夫妻两句就看到车把上的东西。一时间亲友们都问在哪儿买的水果,新郎新娘都抛在脑后了。

等知道是钢厂冬天发的福利,一个个都羡慕的不行。

沈母听到周围人的夸奖声,笑得更灿烂了。

虽说儿媳妇娘家彩礼要的多了,她当时心里也不高兴,可嫁妆送的也多啊!

满满一屋子的东西:从大件的家具,缝纫机和厚厚的6床棉被,到小件的手电筒,布料,还有一座儿媳妇名下的院子。

别看院子小,可现在找个好点的房子多难啊!钱最起码得要好几百不说,关键卖房子的不好碰到。

儿媳妇工作好,娘家远,亲家母有两儿两女都说闺女随妈肯定能生,再加上自己表姐亲自介绍的,儿子也看上了,自己夫妻俩也见过亲家母,通情达理,疼爱女儿,再没有这么十全十美贴合沈母心意的儿媳妇了。

两人手拿结婚证站在八仙桌前,在主席像的面前举行了婚礼。

旁边的长桌上摆满宝书、像章、红皮笔记本,脸盆、毛巾、布料……这些都是亲戚、邻居和同事们的贺礼。

两人先唱了一首革命歌曲,后背诵两段指示,最后三鞠躬——先拜领袖,再拜革命群众,最后才是夫妻对拜。

仪式结束后,给周围邻居亲朋和孩子们散糖。在孩子们一阵笑闹和周围客气的祝福声中散场,各回各家,各忙各的。毕竟下午还要上班呢!

第二天又看到儿子早早起来洗床单,不过那满脸的笑容遮都遮不住。

沈母会心的笑了。

过年期间,徐静安种的韭菜还没长大,其它的蒜黄和青菜都能吃了。虽然没多少但到底凑了几盘菜。十五的时候,徐静安掌勺。

“今天吃什么?”沈和凑到徐静安身边问。



64年10月,徐静安上了高二。

老二徐静萍通过她对象的关系,找了个在国棉三厂车间里的工作,一个月十四块。

工作需要倒班不说,车间里机器声音嘈杂。明明对操作步骤都记熟了,但一站到机器面前,还是傻眼了。

面前飞速旋转的纱锭,晃的人眼花。用手一摸,她的手都被烫红了。

还要在机器前来回不停地走,身上的汗就没停过。

据说夏天的时候,车间的温度比外面都高,可她不敢嫌弃!

别看她有高中毕业证,现在不是前几年了,城市的高中生、初中生年年有,已经没那么稀缺了。

可工作是有数的,一个萝卜一个坑。谁都想要一个轻松点的好工作,只能自己留心了。

徐静萍的对象——杨红兵虽长的一般,但家里条件好,只有他这一个儿子。

这还是她把身边的男生都扒拉了一遍,才挑出来的。要是没有她这张脸,杨红兵都不会多看她一眼。

她婆婆说,如果还找不到好工作,等结婚有了孩子她就退下来看孩子。

把她在国棉三厂会计的工作给了儿媳妇。不合适就和别人换。

就冲这个徐静萍就得捧着她婆婆。

只要接了这个班,她这一辈子就攥在她婆婆手里了。

到时婆家三个大姑姐、亲戚、朋友、邻居、还有她的班上的同事他们都会话里话外敲打。

想到这儿,她就想:不到万不得已不开这个口。

晚上客厅的气氛低沉的可怕。

“老大,你到底是怎么打算的?”徐母厉声问着徐建国,势必要徐建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。

徐父抽着烟,板着脸,盯着老大。

“咱们家什么情况你也知道,老二的工作当爸妈的都伸不上手,更没本事给她找。”

徐静萍撇了撇嘴,徐父的话听着就行了,不能当真。

有钱有人情也不会用在她身上,毕竟家里还有个老四。

“那,妈,你的工作 能不能给多多?我们结婚很快就会有孩子,到时你也正好在家抱孙子。”

“放屁——”徐母腾的一声站了起来。

徐静安明白,徐建国已经开始听进女主的话,要为自己的小家着想了。

“老大,是不是她说的?怎么着,没进门就想拿捏我?”徐母指着徐建国大声呵斥,胸口气的不停起伏,“能过就过,不能过别过,爱结不结!”

对于父母来说,自己孩子有错,一定是别人的锅!

徐父呼出含在嘴里半天的烟,“老大,老四还小,你妈也还年轻,你告诉她不用多想了。”

“徐建国,怎么这个家就是你们两口子的,别人都扎脖儿别过了?”老四徐建设从房间冲出来,两眼冒火的瞪着老大。

“老四,有你什么事?”徐建国急得冲徐建设吼。

“怎么没我的事?打咱妈工作主意就关我的事!”徐建设一句不让怼了回去。

老四早把徐母的工作当做自己的囊中之物。

毕竟当初老大的工作就花了不少钱和人情。家里的东西就这么多,谁都看在眼里,工作有多难找,谁也不傻。

“行了,”看见两个儿子吵了起来,徐母心疼的赶紧拦。

“这样,你们结婚的话,给你们买台缝纫机,工资不用上交。”

“那,我们住哪儿?”

“就住老二她们那间,老二早点结婚,老三晚上在外间支个床,不就正好。到时候妈给你打新家具,好好收拾收拾。”

徐建国想了想,这事可行。徐父也点头同意了。

毕竟老大徐建国和女主许多多谈对象都快一年了。

在现在这个见一面就结婚的年代里,这事都能说是奇景了。



沈和低头笑了笑。

徐静安觉得老两口做事这么体贴,那自己更得对两人好一些。于是,拿布用缝纫机一人给做了一身新衣服。

徐静安:“爸,妈,我给你们做身衣服,别嫌弃。”

沈母、沈父接到,脸上的笑就没停过。

“多好的东西,嫌弃什么呀?再好不过啦!”

儿媳妇给公公婆婆送东西,不管是面子也好,真心孝顺也罢。这说明儿媳妇在意公婆。

别说徐静安送的衣服是好东西,就是不值钱的咸菜,他们当公婆也的接着!

这不只是东西,还是心意!双方的关系,不就是你来我往的才深厚吗?

收到新衣的沈父沈母心里更明白了,以后养老靠的还是儿媳妇,儿子白搭。

沈和以自己的一身过硬本事,促进了家庭大和谐!从此“婆慈媳孝”的成了这一片儿的典范。

晚上两口子回到小院,过上了二人世界。

沈和一双眼睛直直地看着她,屋子里的灯光昏暗,可徐静安仿佛看到了他的眼睛亮的发光。

两人躺在床上面对面,沈和一手轻轻摸着她的头发,一手拉着她的手不停的搓揉。两人靠得极近,沈和身上淡淡的香皂味慢慢向她袭来她,徐静安感觉他呼出的气息都仿佛在发烫。

她伸出胳膊勾住他的脖颈,他顺势低下头,吻了过去。满嘴的奶糖香味,跟沈和想象的一样甜。

圆月高高的挂在天空,温柔如水的月光洒在大地上。冬天的夜晚都变得不再那么清冷了!

单位的工作没什么大变化,徐静安和吴素芬依然在屋里喝着茶水,嗑着瓜子的闲磕牙。

“帮忙给财务室送资料。”

“好的,马上去。”徐静安拿上东西就走了,毕竟吴素芬怀孕了,这跑上跑下的还是她来吧。

送完资料回来的路上,徐静安发现跟沈和结婚后,路上假装偶遇她的人没了。从第一个提出要给她做媒介、绍对象的时候,她发现自己周围开始出现的男性渐渐增多了。

单身丧妻但需要一个女人给孩子当后妈的;一个人在厂子里上班全家十几口子都还在农村扎根的;家里十几平米,兄弟有好几个,没有立锥之地的城市大龄男青年;还有家中是独子,但家里有受宠姐妹闲在家找不到工作的……

单身一人出现在钢厂的徐静安,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个香饽饽。

她年轻、有住房、有工作、离娘家远,谁都想咬一口。

不然,她的空间温度适宜,睡在里面一年四季 不受罪,而且洗衣、做饭、洗澡都方便。她才不到20岁,还年轻,疯了才去找个人男人结婚!

去跟沈和碰面的那段时间,邻居花大姐家和隔壁几个胡同都开始出现了年轻男人的身影。徐静安上下班偶遇碰到并打招呼的次数在逐渐增多。

那天,沈和戴着有国徽的解放帽、红领章、穿着草绿色上衣、藏蓝色裤子的公安制服,送她回来。

从那以后,周围的一切仿佛按了清除键,又回到了最一开始平静安稳祥和的样子。

徐静安心里的焦躁也慢慢放下。

转眼结婚三个多月过去了,与沈和甜蜜腻歪的结果就是徐静安怀孕了。

看着沈和不停抚摸着才怀孕两个月的肚子,徐静安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期盼。

沈母知道后激动不得了,老二今年27了,可算是有后了。看着街坊邻里家的孙子孙女们,老两口眼馋的不得了。


现在3月份,学校的师生还在拼命备战高考。就是想找工作的同学也没那么迫不及待。

从6月1日晚间以后,“文革”局势大变,首先从大专院校开始,群众由响应领导号召、听从指挥的角色,卷入向领导者造反的狂潮。

而这一切皆源于一张大字报。一张来自北京大学的大字报!

等到66年6月份报纸上登出《推迟学校招生工作半年的通知》后,人都慌了。

谁都不傻,有脑子的都清楚要乱起来了了。高考取消,一份正式工作更是难上加难。买一个好工作的钱,相当于她前两次卖工作的总和了,那就是天价!

等到强制知青下乡的时候,为了得到一份工作,从小长大的朋友,和善的邻里和兄弟姐妹之间都能使出一套三十六计来。

那只是一份工作吗?那是后半辈子的命!

那时原主怎么可能找得到工作?送出去的2份工作也没人提一句。所以家里所有的活儿都归原主干。大嫂许多多生了三胞胎儿子,底气足的很。坐完月子就上班了,回来就光喂奶,剩下的时间都归原主照看。

晚上回来,说是上班累了需要休息。大嫂奶不够,孩子们饿的直哭,都要原主想办法,没有一个人搭把手。别人都休息好了,老大两口子也更是恩爱甜蜜,原主反而一天天熬的睁不开眼,累的直不起腰。

等到孩子们2岁大,会说话、能跑能跳能自己吃饭的时候,正好让原主去下乡了。

徐静安又把3本书中的内容仔细回想了一遍,找出有用的信息,把自己要做的事又琢磨了一遍,觉得没什么疏漏,才放下心来。

徐静安3月30日的时候,再次以购买内部瑕疵布为名,向徐母要了户口本,拿着“介绍信”去了市里政府机关要报名表。

进去市政府之前,特意到拐角把空间里的好衣服拿出来换上。填好表,办事员小张别的没提,:“明天上午8点来考试,别忘了。”

徐静安连忙道谢:“谢谢您,我一定记得。”

说什么?现在能来那就是有门路,没关系的都不知道这里要招工!

当天,徐静安回去又把瑕疵布买了。回到学校让徐建设,把布和剩下的钱捎回去。

第二天徐静安一早换好衣服,坐车去参加考试。考完等了2个小时,通知才发了下来,不出意外的考上了。徐静安的心稳了!

人事部的韩主任看着留下来的5个人,眉毛轻轻挑了一下:“明天拿着介绍信、户口本和毕业证,档案来把工作落实一下。”

5个年轻人正襟而坐,韩主任笑呵呵地说:“不用这么紧张,咱们回头都是同事,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。”

几人也放松身体笑了笑。韩义接着说:“你们虽然岗位不同,但还是先按办事员每个月33块钱算。转正之后是37块5毛钱。”

“别的事也没什么要说的,你们早点回去把东西准备好。小张——”

小张办事员忙站起来:“主任您吩咐。”

韩主任:“你去给他们几个发张录取通知单,让他们回去开信。”

几人忙懂事的谢过韩主任。

徐静安拿过通知单,直接回了学校。

“徐静安同学——,徐静安同学——”

徐静安刚进校门,就听到有人喊她。可她这会儿恨不得对方马上消失。

脚步不带停地往前走。

“徐静安——,徐静安——”

“你怎么还走?”一个身高1米75,皮肤黑黑的男生拦在徐静安的面前。

徐静安现在能感觉到,周围有很多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。

“怎么每次我喊你好几声,你听不到吗?”金三顺问话的时候,有些埋怨。

那是不想搭理你啊!“有事?”徐静安努力压住自己肚子里的火气,反问对方。

“你今天怎么请假了,不舒服吗?”金三顺问的关切,可是徐静安现在却恨不得能掐死他,让他闭嘴。

徐静安一直有意让自己保持“长的不好,家庭条件差,沉默寡言,老实,学习成绩又好”,这样的人设。

原主长的一般,常年吃不好,脸色蜡黄,整个人瘦小,穿着破烂的补丁衣服,低着头,沉默寡言根本不引人注意。

高中这些青春期的男男女女们,争执也好,放学拦路要钱和恋爱也罢,攀比更是找不到自己身上。

毕竟那都是吃饱穿暖之后的消遣!

而徐静安一个土的掉渣,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土气的姑娘,是不会引起他们这些人的注意力!

但是她学习好,代表学校参加比赛,能引起老师们的关注。每天,甚至每堂课都在老师的视线里。老师在学校很有权威。自己也没有和谁有冲突,校园凌霸也就发生不到自己身上。

马上要毕业了,她只想不引人注意地找个工作,悄悄地溜走,结果杀出了个金三顺。

这学期开学以来,他总是莫名其妙来找自己,好几个和他玩的不错的人在周围起哄。

金三顺人长的好,家境也不错,学校好多个小姑娘都盯着呢。她现在已经感觉有几个人看着自己的目光都不善了。

这种事从一开始就不能陷入到里面去。和这样的男生走的近,那恭喜你,你将拥有无数的针对和麻烦。

你严词拒绝,怎么这男生你看不上吗?那你让其他抢来抢去的姑娘们情何以堪,这不是打她们脸吗?就你清高?麻烦更是接踵而来。

“还好,这是最后一天了。”徐静安安慰自己。

“我还有事,同学让让。”

“诶,你还没说原因呢?”金三顺伸手就要拉徐静安。

“耍流氓吗?”徐静安咬着大牙狠狠地盯着对方。

金三顺一下愣住了。

徐静安扭头往前快走进了宿舍。

一向是姑娘围着他转,金三顺现在到有些不知道该如何是好。

“三顺?怎么样?”身边的狐朋狗友们挤眉弄眼着问道。

金三顺不耐烦的说:“行了行了,都吃饭去。”

“哦,吃饭——吃饭~”,一堆人喊着跑向食堂。


随着中午下课铃声响起,徐静安赶紧收拾东西,拿上饭盆去食堂打饭。

食堂在教学楼的西侧,一路小跑着就过去了。

不然去晚了人多,排队等的时间长不说,到最后剩下的都是汤多菜少。

等她拿着饭盆冲到食堂的时候,前面队伍已经有不少的人了。徐静安也很无奈,在打饭这方面她觉得自己够积极得了,却从来没成为第一名过。

“强中自有强中手”,她估计这句话就是这么来的!

排好队,现在冬天打饭也没什么能挑的。大冬天的不是白菜就是萝卜,最多加个土豆,洋葱,胡萝卜(后两个就看运气了)。

学校有住校生和走读生。

住校生都是离家远的,他们一天三顿在学校吃。这些人户口和粮食关系在学校。

每个月这些人给学校交粮食或是钱票,学校发给寄宿学生一大张印好的餐券。从每月的一号到月底最后一天,每餐都要出示早餐券、午餐券和晚餐券。

像是徐静安这样的走读生,离家近的回家吃;离家远或家里忙做不了饭的,就只能中午在这里吃。

主食可以在食堂买,但大部分都是自带(天冷的时候,可以放到公用的大蒸笼里,将它蒸热蒸熟)。所以大多数情况是只要打菜就好了。

等她打好菜,再从蒸笼里取回自己的窝窝头,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出来的时候,队伍都排出5米开外了。

徐静安抱着饭盆就扭头找坐的地方。食堂的桌子凳子都是有数的,来的晚的只能站着吃。

墙壁上都是标语:“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。”

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”

“一丝一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

“徐静安——,徐静安——,这里!”

徐静安寻声看过去,她同学王晶晶正对着她招手。

两个人虽然不在同一个班,但就是那么神奇,对了脾气。现在两人成了说悄悄话的好朋友。

于是徐静安赶忙走过去,王晶晶顺势往里挪了挪位置。“赶紧吃,冬天凉的快!”

两个人谁也没说话,先埋头吃饭。这会儿食堂里乌泱泱的一堆人,喧闹嘈杂声一片,说什么都得喊,不然听不着。

洗完饭盆,两人出来都松了口气,这一路跟打仗似的。

“静安,听我妈说明天她那儿的供销社有不要票的瑕疵布,你要不要?要的话记得上午让阿姨10点多钟过来。”王晶晶圆圆的小脸,靠着徐静安耳朵悄悄的说。

徐静安赶紧说:“要!肯定得要啊,谢谢你晶晶。”

“谢什么呀,咱俩之间用说这个?就是每个人最多只能要3尺,多了不行!”

“这就不少了。”

现在这年头,能买到不要票的布就是占了大便宜了,“还要什么自行车”!

徐静安把手上的水往身上擦了擦。

“嘶~咱们赶紧进班,外边是真冷!” 两人拉着手,缩着脖子,一路小跑着回了教室。

到了楼上,两人分开,徐静安回到座位,趴在桌子上,把脸扭到靠墙的这面才算松了口气。

徐静安来到这个世界有3个月了。

来之前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发生,就是晚上睡了一觉,第二天一睁眼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。

懵逼了一会儿,随着家里人的匆忙的脚步声,催促声,赶紧起床,帮着收拾屋子,洗碗,做着一些琐碎的杂事。

原主二姐徐静萍不停地催促:“老三,快点,快点,迟到了!”

徐静安赶忙抓着书包,跟着老二徐静萍一路跑着进了学校。

学校两侧墙体上写着“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,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”

一进校门,两人就分开了。她跑到墙角,看了看书上的名字和班级,才知道是高一3班徐静安。

找到座位,认真听课,提心吊胆的过了一个多月,才算松了口气。

老徐家的日子不好过。学校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有补助,可以申请学费免费或半费。徐静安本想申请一下,可谁知打听了一圈才发现,比徐家还穷的人家有的是。

徐静安就是一个普通人,原主也是。

徐家是机械厂的,家里四个孩子,她排第三。前面一个哥哥,一个姐姐,后面一个弟弟。

虽说有些忽视,可孩子多了家家都一个样。在一个家中总有个不被父母看中的。

原本徐静安也没当回事,今年是63年,到高三毕业正好是66年。她想着毕业的时候赶紧找个工作,正好不用下乡。

家里人之间关系不亲近,那就按不亲近的走。到时候各过各的日子就是了。她一个出嫁女也跟她扯不上多少关系。

没想到昨晚她大哥说有对象了,是国棉一厂的临时工叫许多多。

她当时就觉得耳熟,好像在哪儿听过。

徐母到是高兴的不得了。没办法家里穷。

一家子只有徐父徐母两个人上班。两人都在机械厂,徐父一个月30块左右,徐母在食堂一个月18块钱。

可谁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。

奶奶家每月固定五块钱的养老钱;姥姥家也隔三差五的病上几回。回回叫人捎信给徐母,让抽空回去看看。也不说别的,谁要问怎么回事,那就是想姑娘了。

徐母也只能三五不时地拎着东西回去看看。没办法,谁让弟媳妇和侄子侄女们,都在街口等着呢。

那是见谁和谁说,“孩子他姑回来看老人了。”

“我婆婆最是疼闺女,几天不见就想得慌!”

街坊邻居们都看着,只要老娘还活着,徐母也只能捏鼻子认了,不然呢?

这天下所有偏心儿子的母亲,总能想到各种各样的办法,从出嫁的姑娘身上捞好处。

再加上一些亲戚朋友同事家的婚丧嫁娶,人情往来,养活四个孩子,家里就没存下什么钱。

不然当初不会让老大徐建国去制氧机厂当个学徒工。早托人去钢厂或是现在的机械厂当正式了,毕竟大厂福利好。

徐建国现在每月也是不到20块的工资。再加上家里的房子也就不到30平米,隔成了3个卧室,刚刚够住。

也就没有多余的房间做婚房,所以老大的结婚对象不好找。

谁知徐静安当天晚上就做起了梦!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